第107页
示不投否决票。英国首相撒切尔准备并愿意使用武力。苏联人由于和伊拉克的特殊关系,从危机一开始,戈尔巴乔夫就反对使
用军事力量的可能性,但他最后还是同意了。布什政府的律师们说过,决议
的措词最好是明确无误的典型,直截了当地说明使用武力的权力。
在联合国决议表决前几星期进行的一系列的会谈和会晤中,贝克和苏联
外长谢瓦尔德纳泽通过长时间讨论后,问题解决了。贝克向谢瓦尔德纳泽提
供一份含有使用武力短语的草案。你能同意这个吗?贝克问道。
经过阿富汗战争之后,苏联人民将不会接受它。谢瓦尔德纳泽说道,
必须有其他的某个表达方法,一种间接的说法,即委婉的措词。苏联人可
以支持使用武力的想法,但决议本身必须含糊其词。
贝克认为,那很难办。武力毕竟是武力,他们不能冒不确切地表达本意
的风险。贝克在一张纸上潦草地写了一阵,试了某些想法,即使用法律用语
来代替使用武力一词。他试了5 个不同的提法。
谢瓦尔德纳泽在一次谈话中说,他要某种既允许使用武力而又包括采取
其他一切可能措施;外交、制裁、任何能起作用的办法。含意越广越好。
‘ 一切必要的手段如何?贝克问道。在俄语里同一个词能够用作
手段和措施。他们反复推敲。谢瓦尔德纳泽很快就赞成使用一切
必要手段,这是他们所能找到的含意最广的短语。这个时候贝克又要收回
他自己提出的短语,认为它含糊了。
美国知道‘一切必要手段是什么意思。谢瓦尔德纳泽说道,不
要难为我们了,不要逼我们了,不要做得过分了。对苏联人来说,那不是一
个道义上的问题,而是一个实际问题。苏联不能到联合国去,让别人看到它
投票赞成战争。在苏联,战争仍然意味着阿富汗。
美国要避免模棱两可的话。美国国务卿带有半恳求似的语调说,海
湾政策在美国国内过于反复无常,布什政府不希望国内就联合国决议的含意
进行争论,再为此激化矛盾。
但是,谢瓦尔德纳泽毫不动摇。最后美国国务卿让步了。他们决定使用
一切必要的手段这个措词。如果萨达姆侯赛因不在联合国决议规定的
最后期限,即1991 年1 月15 日以前从科威特撤军,多国部队有权使用一
切必要手段把萨达姆的军队赶出科威特。
美国国务卿贝克说,在安理会表决期间,他将是安理会的临时主席,所
以他将在表决后发言,说明决议的特点是毫不含糊地授权使用武力。那
将作为永久保留的记录。如果没有人反对,它将作为一切必要的手段的
解释。
好吧!谢瓦尔德纳泽同意了。这位苏联外长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他
想要决议中写进戈尔巴乔夫总统的一个措词,即把在1991 年1 月15 日最后
期限前的6 个星期称为善意的暂停。戈尔巴乔夫对这一措词颇为得意。
他要把45 天的延长期作为进行外交努力的一个真正的机会。这位前苏联领导
人当时打算利用苏伊双边关系,寻求和平解决办法。他认为善意的暂停
这一措词没有谈判的余地,是外交上的必要条件。没有它,苏联就不能支持
这一决议。最后,美国国务卿同意了。
谢瓦尔德纳泽在表决前对贝克说:如果1 月15 日过后伊拉克不撤军,
国务卿先生,你知道一旦你开始上路,你就不能后退了。你必须履行这个决
议。
我想你是对的,我们会认真地执行安理会决议。贝克说道。
决议以12 票对两票在11 月29 日通过了。也门和古巴投反对票,中国弃
权。外交观察家说:北京想要显示它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仍然是第三世
界国家的朋友。第三世界国家感到不安的是,大国的势力也许会长期留在海
湾地区。中国一贯主张和平解决海湾危机,反对动用武力。这次中国没有
行使否决权而投了弃权票,就是为了坚持这一原则。
在678 号决议通过的第二天,11 月30 日上午,美国总统布什在电视台
就海湾政策发表了广播讲话。他说:为了和平,我愿再向前走一步。我愿
在华盛顿接见伊拉克外交部长塔里克阿齐兹。此外,我还要求国务卿詹姆
斯贝克在12 月15 日至明年1 月15 日之间对双方都方便的某个时间去巴格
达会见萨达姆侯赛因。
如果战争在中东爆发,他强调说,决不会出现任何黑暗的结局。
他对贝克的使命将会取得任何重大成果不抱乐观态度。相反,他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