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18小说

手机版

PO18小说 > 历史 > 金碗良缘 > 第133页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33页

    “好!”

    ……

    第65章

    翌日清晨, 国正大街,第一楼。

    ……

    “该我了,该我了!”

    十来个妙龄少女挤挤挨挨, 一股脑凑在梳妆台前, 等着路金喆给她们画眉。

    弥腊盛产一种黛粉, 不用研磨,沾水即溶,粉质细腻莹润, 比大雍女子常用的黛石黛膏要好用上许多, 扫到眉毛上隐隐带着点翠色, 叫人见之忘俗。

    路金喆自打见了,便叫麒哥儿大量购置这种黛粉, 运回京师商行去卖。

    只是弥腊时兴浓妆, 红粉敷面,黛扫蚕眉,今儿君辞带金喆亮相,乐宫的女孩子们见她细眉弯弯, 桃腮杏靥,打听她是从大雍来的, 不禁央着她请教新妆。

    弥腊姑娘性子豪爽, 金喆又是个自来熟, 因而连推拒也省了,坐下来便开始为众女子画眉。

    安坐在绣墩上,细看眼前少女的脸,然后皓腕轻转, 眉笔一扫, 半边蛾眉即成了, 正待旁人屏气凝神之际,她又一笔将另一边也画完。

    弥腊女孩揽镜对照,喜不自禁:“别说,这长蛾眉乍一看有些不顺眼,但看久了果真愈看愈美,路姑娘,你手艺是这个!”

    她比了个拇指。

    旁人凑趣道:“还有这一笔画眉的技法,咱们也画了几年的眉毛,竟没见过手这么稳的!”

    “是呢,还能两笔画的一模一样!”

    金喆笑笑,“我是錾刻行的,练得就是这一手稳和准的功夫,不值什么,是这黛粉好。”

    大家便笑,又请她拆下簪来,一番传看,果然啧啧称叹。

    正热闹着,忽然有姑娘进来,用弥腊语急急说了句什么……

    众人听了脸色都一变,金喆听不懂弥腊语,抬头望向君辞。

    君辞俯身,蹙眉道:“敕儿斤府上家仆来告假,说他家郡主今儿身子不爽利,不来了。”

    弥腊的七脉贵族,金喆也略有涉猎,这敕儿斤家,如今弥腊国主一脉。

    “哼,什么身子不爽利,还不知道她?从不把乐宫教诲放在心上,只怕是那懒怠的毛病又犯了……”

    “罢了,敕儿斤家的郡主,不知比我们高贵多少呢!区区排演,又没有国主亲临,哪里能劳动的到她?”

    “说这些也无益,如今告缺一个人,可怎么办?”

    金喆正懵懵的,忽然见大家都停了话头,全都若有所思地打量她。

    “嗳,你们不会是……”

    “对啦,就是你!”

    君辞一把拽住她想要逃跑的手:“那句大雍老话怎么说来着?死马当活马医罢,反正你也跟我跳了这许多天,就当是救救我们!”

    “是呀,路姑娘,缺一个人这舞不好跳呢!对了,我们弥腊不光黛粉好,这荷叶衫你穿过没?”

    “快给路姑娘找一件簇新的衣裳来,刚劳动你画眉,如今也叫咱们服侍你一回!”

    大家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托起金喆,她哪里还说得出反驳的话来,当下赶鸭子上架,应了她们。

    ……

    因弥腊天气早晚过于阴凉正午又暑热非常,此地不论男女都喜穿半袖衫,乐宫的这件舞衣,比寻常衣衫用料更盛,制式也更夸张。

    金喆在小燕儿的服侍下,穿戴好舞衣,君辞为她戴上头饰,又细细抚平几乎长至曳地的头纱。

    弥腊仕女们围着她打转:

    “这对臂钏也是路姑娘你自己打的嚒?”

    “嗯,要摘下来嚒?”

    “唔,不用!这么戴着就好,很配这件衣裳,回头咱们也把臂钏一齐戴上方好!”

    “……”

    一番打扮,金喆终于穿戴好了。

    穿惯了大雍衣裳,头一次尝试半袖衫的金喆有些局促,这两片袖子倒也同她往日爱穿的大袖一样,袖幅宽大,只是长度堪堪到肘下,袖口裁成荷叶形状,她稍稍一动,便露出两截皓白的手臂。

    这不说旁人,就是要让她家学里的女夫子见了,也必定会怒目叱道“此妖服也!”[注①]

    “想什么呢?”君辞推了她一把,笑道:“快照照镜子,好不好看?”

    金喆忙摇头,把脑袋里的女夫子晃出去,从镜中一瞥,只是这一瞥,她就怔住——罢了,什么礼教家规,哪有衣裳好看重要?

    与大雍在衣饰上偏爱雍容的风格不同,弥腊时人更喜奢靡华丽,这套出自弥腊乐宫的舞衣有着全副头面,上面缀满了珍珠与各色宝石,层层叠叠的白绢,织成海浪一样的裙裾,从前她爱穿红着绿,到今天才发现,原来白色竟如此衬人颜色,怪道是常言道要想俏,一身孝呢!

    与镜前一众身量高挑,皮肤白皙的弥腊美人相比,十五岁的路金喆身量更为苗条纤细,尤其是那条腰封一束,更显得她纤腰不盈一握,惹得女孩子们纷纷上手摸得她浑身痒痒。

    “嗳唷,嗳唷……”路金喆告了两声饶,大家瞧她眼饧耳热,娇憨无比,越发嬉闹不止。

    ……

    众人换好衣裳上好妆,纷纷来到楼下。

    第一楼座临弥腊国都最大的长街国正大街,紧邻太微宫广场,几经修葺,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楼门前置一架丈许宽的犀牛皮铜箍大鼓,每逢军士出兵,将军还朝,或者国主派遣接见使臣,不同的人们都要在此跳舞——就是这架鼓,让这座酒楼历经王朝更迭而不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