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页
开平二年,长安城。悟痴和尚行走在京都的街道上, 他一身僧袍,面容端详, 周身一股宁静致远的气质。
大师, 可否求教一事?
一位青年仕子,拦住了悟痴和尚的去路。
施主有惑, 贫僧若能解之, 自当分忧。
莲台寺的悟疾和尚, 是拈花一笑, 如是在红尘之中,却又是超脱物外。
给。青年仕子付了和尚手中的花钱, 给了花摊小贩。
小贩谢了话,青年仕子不在意,而是引了路,领着悟痴和尚去了街旁的一家茶楼小坐。
进了茶楼, 到了雅间。
待店小二上了茶水与点心后,青年仕子挥手让店小二退下。尔后,屋内剩下他与悟痴和尚二人。
铸,请大师帮忙,护我沈氏留得一条血脉。
这说话的青年仕子,不是他人,正是封县城出生的沈铸。
请施主述清原委。
悟痴和尚平静的回道。
沈铸神色凝重,他道:铸膝下,唯剩一女。
此女命运,已经与柴氏相连。铸不敢用此事给大师添上大麻烦。铸挂念之人,乃在徐州封县城,是铸一母同胞的幼弟。今年,方是九岁。
话到此时,沈铸从怀里拿出了一块令牌,道:当年,大师承诺过,能了铸一桩心愿。
此,就是铸之心愿。
那令牌,上刻莲台。
这是悟痴大和尚当年,自己送出去的东西。
今日,却是又回了他的手中。
施主当年,救下贫僧一命。
施主种下善因,贫僧自当回施主以善果。
阿弥陀佛。悟痴和尚诵了一声佛号,尔后,说道:罢,罢,既然施主提出此要求,贫僧应下了。
施主,不准备离开长安事非之地?
对于悟痴和尚的此问,沈铸摇头,回道:入世太深,已无回头之路。
怕是周国公府覆灭之时,就是在下的死期之日。
沈铸平静的说了这等话,那静默的眼神里,已经是死志生起。
悟痴和尚抬头,用法眼一望后,心中明了。
他这位曾经的救命恩人,确实是大劫当来了。
阿弥陀佛。
贫僧忏愧,未能救得施主脱离苦难。
悟痴和尚突然又转了话题,道:不过,佛法讲缘,贫僧与施主之间,有缘。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施主可愿入我佛门,超脱世俗凡尘?
悟痴大和尚的话,沈铸自然是听了出来,这是让他剃度修行,也当了和尚啊。
不用。
沈铸摇头,笑了起来,他道:五根不静,七情不宁。在下还是在苦海里挣扎的好。
今日,得大师的承诺,在下心愿已了。
如此,就不打扰大师了。
悟痴大和尚再是诵一声佛号。
随后,沈铸离开了。他离开前,到柜台处,结了茶钱。
在雅间的临窗处,悟痴和尚望着离开的沈铸背影,叹一声,道:痴儿,何苦
红尘事非,远离为福
自那日以后,长安城中,悟痴大和尚的身影,已然是消失了。
进了冬月,天冷了。
长安城在一场大雪后,披了雪白衣裳。
周国公府,依然是繁华喧嚣。
作为世子爷柴庆的心腹,沈铸却是越发的沉默寡言。
至小年夜,沈铸留于家中过节。
院中,有小儿的哭泣声。沈铸进了屋内,发现他的妻子吕雯正在哄了抽泣的女儿沈湘。
你为何没走?
沈铸叹一声后,说道。
夫君未曾离开,我不走。湘儿也不走。
吕雯继续哄着女儿,头未曾抬的回了话道。
长安城将乱,大厦将倾。这坟中枯骨,我一人当得。却不愿你们母女一起陪我。沈铸说话后,走进了妻子身边,他坐了下来,继续说道:更何况,湘儿年纪尚小。你何苦
是我累了你
所以,无论将来有什么苦果要咽下
我陪你一起
这三句话,吕雯是断断续续的讲了出来。
只不过,她讲完之时,已经是泪流满面。
在吕雯哭了后,她怀中的女儿,是哭泣的越发利害了。
不怪你。沈铸摇摇头,他道:你是我妻,我若不信重于你,还能信谁?
沈铸静静的望着妻子,望着这个嫁与他之前,是明媚如春,是骄傲四溢的女子。如今呢,在沈铸眼前的,却变成愁如秋水,眉间淡拢的模样。
咱们都门派的弃子。
这等结果,沈铸早知了。
所以,他怪了别人的时候,并不想怪了他的妻子,怪了这个给他生儿育女的女子。
回斜月阁去,回蜀州去。你带着湘儿走了,我才真正的安心。沈铸劝解道。
